彭吉军:一个人的心理门诊
彭吉军在接听咨询电话
在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卫生院服务了十五个月后,来自山东的大学生志愿者彭吉军说:“有人说来西部会后悔两年,不来会后悔一辈子,可我认为不来会后悔一辈子,但来这里的两年也不后悔,在西部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她给我丰富的阅历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将对我的人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喊我彭大夫时,我总会感到一种自豪感,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
彭吉军的责任和自豪来自他的心理门诊——2003年10月1日,在彭吉军来到巴里坤的第38天,他的心理门诊就正式开诊了。这是巴里坤县,也是哈密地区的第一个心理门诊,也是唯一的一个心理门诊。而这个心理门诊只有一个心理医生:24岁的志愿者彭吉军。
彭吉军毕业于山东济宁医学院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专业,2003年7月,他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实习满一年,正当实习单位准备录用他时,彭吉军知道了团中央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的消息,他就下决心到西部去。从山东来到新疆,彭吉军被分配到了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卫生院工作。
刚来不久的一天深夜,彭吉军被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惊醒,他打开宿舍一看,是一名青年,站在过道里,一会大骂,一会大笑,还大喊“我喝醉了,要打吊针”。彭吉军发现他们并没有喝酒,第二天,同事告诉他,这是住在医院附近的一名“疯子”,已经得病三、四年了。他原本是一名国家公务员,因精神刺激,现在却成了废人。彭吉军坐不住了,来到青年男子家中,没想到,青年的父母一直认为儿子病是由于鬼魂附身导致的,经过彭吉军诊断和再三解释后,青年的父母才知道儿子得了精神分裂症。这件事对彭吉军触动很大,他发现心理卫生在当地还是一个空白,他向院领导请示开设心理门诊,得到了支持。彭吉军的心理门诊就正式开诊了。
在彭吉军的帮助下,该名青年男子被乌鲁木齐精神病医院接收治疗,出院回家后,彭吉军常常到青年男子家中,对他进行监督用药和心理治疗,现在这名男子已经能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和下地干活了。在我们的采访中,有一位
一年多以来,彭吉军已收治了8名精神科患者,临床痊愈5例。
经过相当广泛的社会调查,彭吉军发现,由于专业要求高,心理医生的门槛也很高,巴里坤县乃至整个哈密地区,基本上都没有科班出身的心理医生。同时,他在调查中还发现,心理疾病的病人、包括反社会型人格心理障碍的人也在增多,相当一部分中学、中专生、劳教人员等青少年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彭吉军意识到,通过适当地方式,引起人们对心理现象的关注,对患者及患者家庭以及本地区的人们意义更大。
于是,从2003年10月以来,彭吉军先后在巴里坤、哈密的部分初中、高中、中专、党校的青干班、劳教所等举办了10余场心理知识讲座。他在哈密劳教所的一场题为《抖落灰尘》的讲座,使现场的很多人深为感动。彭吉军还做了《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问卷调查,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他发现,巴里坤地区青少年心理产生偏航的原因主要有:从家庭方面来看,85%的父母为小学文化,80%的家庭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百般迁就,而在学习等方面则百般苛求;学校则采取强化措施,内部竞争激烈;在社会环境方面,巴里坤冬季漫长,社会休闲及娱乐方面以打麻将为主,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为了把心理医生的影响放大,彭吉军除了通过讲座、报纸等做一些宣传外,2004年5月1日,他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他自己在医院的住所成了热线的办公室。热线开通以来,彭吉军已经在咨询电话和信件中帮助150多人,慢慢地,大家碰到不顺心的事,有些无法排解的心理问题,都愿意通过电话、信件,向这位专业人士倾诉、交流和请教。
彭吉军,这位始终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在记者一连串尖锐问题面前,始终非常平静而耐心地给予解答,显示了相当过硬的心理素质。担当一个人的心理门诊,也许离不开这样的专业精神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