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天下——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爱心医疗救助工程”纪实
《中国青年报》 2009年3月10日 第8版
时间追溯至2005年,隆冬,安徽萧县一个山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突然锣鼓喧天,唢呐声鸣。是山村小伙结婚大喜,给这萧瑟的季节带来生命的跃动?是游子衣锦还乡,受到父老乡亲的隆重欢迎?坐在床头的婆婆放下手里的针线,拾掇田地的公公停下手中的活计,男女老少,你拥我挤。原来,村民们迎接的是一个刚刚从山东一家医院做手术康复归来的孩子。
孩子名叫张福新,15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他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此时,他正抱着一束鲜花,在山东那家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济医附院)大夫们的陪同下,回家来了。
祸从命来与福从天降
黄昏里回家,是多么好啊!家是摇篮,家是港湾。可是对于我们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来说,这世世辈辈娘欢儿笑相依相偎的暖巢,又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自从得知孩子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疾病,张福新家的日子,就像早已触礁的小船,又遇上了顶头风雨,而且绵绵无期。不忍心看着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慢慢地枯萎,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东家十元,西家百元。可对于疾病这个无底洞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也并不是马上就要命的病,可是要治好它,没有三万、五万元是打发不了的。而几万,对于一个大山深处的农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长此以往,乡亲们陷入无奈,张家也几近绝望。
不要埋怨我们的农民兄弟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灾难与生俱来,谁又有回天之功!
福从天降。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面向全国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做手术,免费,不收一分钱——喜讯降临,突然的让人不敢相信。
包括给张福新家传递消息的人也是半信半疑:“如今这年头,这样的好事,没听说过。”
“不管怎样,先打听打听再说。”经过反复打听,张福新的父亲与济医附院取得了联系。2005年12月上旬,张福新在父母的陪伴下,千里跋涉来到了济医附院。
这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这是济宁医学院“爱心医疗救助工程”完成手术的第100例。
张福新是幸运的。幸运的还有这恰恰是每年的第100例。山东卫视进行了现场直播。济医附院精湛的医术和涓涓爱心,通过飞越时空的卫星信号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直播进行了3个半小时,手术室传来“成功了”的信号时,来自国内外的爱心短信已达10万多条。不用说,远在安徽萧县张福新家的小村子把这一天看成了自己的节日。全村男女老少,只要在家的,都收看了小福新手术的全过程。
“手术顺利。”
“孩子醒过来了。”
“真的没有花一分钱。”
“一分钱没花,真的。”
由于自始至终的全程参与,也由于同胞同命的息息相通与对疾病、对治病望而生畏的感同身受,所以当小福新健康回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搬出锣鼓家伙,用乡民最朴实、最真切的形式,欢迎受惠于“爱心工程”的孩子,也欢迎送来健康的使者。
“山东人真好!”一位老大爷拉着济医附院人的手说。
“共产党好!”一位大娘边说边流眼泪。
——此时此地,此一人群中,济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夫、院长,这一辈子给他们带来福音的具体角色全都悄然隐去,在浩渺无垠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看到的是山东人,人们感谢的是共产党。
向顽疾亮剑与向自己开刀
时间再回当下。2009年元月19日,古历腊月二十四,我们因全省卫生系统活动来到济医附院。当宣教处处长孙瑛向我们讲述类似张福新村民直夸山东人,感恩共产党这一个又一个同样的故事时,依然唏嘘不已。
“两好一满意”活动是2008年春,省卫生厅组织开展的旨在深化行业作风建设,以更好的质量、更好的服务赢得患者,赢得社会满意的活动,一经出台,业界纷纷响应。而此时笔者眼前幻化出现的镜头是:这边发令枪未响,济医附院人早已跑至天地之交的地平线的尽头!留给我们本篇所描绘的,只是济医附院人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的一个背影!
莫道人行早。天欲晓,风景这边独好!
在梳理材料,寻找济医附院近年异军突起,大步发展的足印时,我们注意到,也就是在小福新住进济医附院接受免费心脏病手术的同时,那起震动全国的天价医疗费事件的主角,74岁的离休老教师,也在当地那家医院躺着。一天输水106瓶!10万毫升!(按当日药单累计)两个月花费500万元!
天价医疗费的曝光终于使看病贵、看病难随即成为国人密切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令政府、卫生行业主管难以挥去的烦恼和心头之痛。
而此时,在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济医附院,一分钱不收的爱心手术已经做到100例!
而此时,济医附院的旨在对“看病贵、看病难”开刀的“单病种限价”也从最初的69种,扩展至128种,已实施多年,并且在2004年就已名扬全国!截至2008年底,医院已接诊治疗单病种限价病人23665例,直接为病人节省费用2855.3万元!
“爱心工程”是济医附院继“单病种限价”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惠民利民的又一重大举措。它的内容包括:每年免费为全国100位特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手术治疗,凡符合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核发的特困家庭3-15周岁单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四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可以在该院预约登记。
济医附院每年出资1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
此外,对条件之外的患者,他们承诺1万元保证手术完成。
济宁市嘉祥县有一对姓胡的农民母女,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原来治疗手术费要3至4万元,而家里仅有不到两亩地,每年收入去掉花销后所剩无几,同时治疗两个人的病,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2004年,她们从新闻中得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实行最高限价的消息,母女俩双双来到济医附院,仅花了1.6万元,两人都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
小汪洋成为该院爱心医疗救助工程救助的第400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著名作家曾有这样的论断。但对于“爱心工程”救治的这些患儿,他们家庭的不幸惊人的相似:因病致贫,因贫更病,贫困交加、一贫如洗!400例先心病手术背后,就是400个让人心痛、催人泪下的故事。在没有接受治疗前,他们或用简单的药物延续着生命,或者听天由命,在水深火热中日渐麻木……
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白衣天使们以最少的投入,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国民的健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初级阶段的国民经济水平,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致使更多的疾病患者在生死线上煎熬。一方面是急需的救援,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的门槛,所谓顽疾,当然是指不易治愈。外部条件不是一人、一院、一长所能改变的了得,在无法改造整个社会环境的情况下,济医附院决然向自己开刀,向国人痛诟、同行心照不宣的高额医疗费用这一顽疾,亮出利剑!
曾有记者问道:“你干嘛去破坏游戏规则?”
武广华院长回答:“总有人迈出第一步。”
“你为此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大到可以丢官。”
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济医附院领导那种义无反顾的决心!那种倾心为民的执着!
救治病人是不是需要钱,钱从哪里来?
从牙缝里省,从衣兜里省,从面子上省——一分一分地算,一元一元地抠,这一省,就省出了百十万——院长告诉我们,挣十万不容易,省十万并不难——特别是对一个每年都有大支出的单位。也更从患者身上省——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和医者现被医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用什么药,病人都得听大夫的——这一不对称,就有了弹性很大的空间,也给医生灰色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首先就要挤掉水分!他们调阅了上万份病例,分门别类,反复研究,计算出单一病种的最低可能和最高限价。
第一例限价手术就花超了2000元!原因在哪里?反复的研究、对比和分析,发现不需要使用的极化液却用了1个星期,用3天就行的抗菌药物却用了5天!
一番细致的追究,让单病种限价科学规范。
也并不是人人都“山呼万岁”。对于反对意见,济医附院人不再解释;对于携带情绪,济医附院人平和理解;而对于制度的违反者,济医附院人绝不手软。限价花超了,就是说该花5000元的,花了7000元,这2000元由科主任和大夫以自己的工资奖金里补。“规范化管理是非常残酷的事情!”武广华院长平静地告诉我们。
向自己开刀,在济医附院,这一思想的革命逐渐演变为管理的革命。“‘爱心医疗救助工程’也从纯粹的人道主义救助转化为包括临床路径改善、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技术质量进一步提升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工程。”陈东风书记说。
医的根基与爱的艺术
“悬壶济世恩,
妙手回春情。
一线希望在,
百倍努力心。”
“我想了一晚上,才想出这四句话。”来自江苏省邳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父亲高明印激动地说。为了感激济医附院治好女儿高月廷的先心病,出院前,他专门请人作了一面条幅,上书以上四句话送到院党委办公室,一再要求把条幅张挂在医院就诊大厅的墙上,表达一家人的感激之情。
今年10岁多的小月廷,出生4个月时,就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合并肺动脉血管畸形。身为农民的父母到处奔走为孩子治病,走遍了多家医院。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小月廷的家庭望医兴叹。
辗转多家医院,却无足够的钱为女儿医治,怎样才能把女儿的病治好,已长期成为父母的“心病”。在艰难的求医路上,夫妻俩始终没有放下为女儿治病的心结。不久前,一位热心的乡亲转告说,邻村的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爱心医疗救助工程”免费治好的。听到这个消息,夫妻俩如沐春风。“孩子的病总算有了治愈的希望,那几天我们好像抓到了救命草一样。”
“
高月廷入院后,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吸氧、调整血糖,糖尿病饮食等处理,完善相关检查。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卵圆孔未闭,体肺侧枝循环形成,1型糖尿病”。术前强化CT发现:左前降支横跨右室流出道,给手术增加困难,手术难度大。心脏外科专家会诊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把病人看成亲人,看成是一位非常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自己付出牺牲。做医生不难,但做好医生很难,而永远做个好医生更难。医生若要获得病人的信任,需要经过不懈努力,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医生亲切的言语、准确轻柔的动作都会使病人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病人的信任,是对医生的肯定,失去这种信任,将是医生的悲哀。”武广华院长说得直白、实在。
骨关节科名誉主任张中南教授把手放在地上,让病人踩自己的手指,以此来告诉病人膝关节置换后下地所使用力度的大小。
“看患者不是修理机器”,这是著名医学家林巧稚留下的名言。她把博大的医学人文精神,化作了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爱,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济医附院人的心灵。
那么,医学究竟是什么?当代济医附院人的理解是:医学不是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科学家更多地诉诸理性,艺术家更多地诉诸情感,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性和热烈的情感于一身。
在济医附院,医生永远像等待发令枪响的运动员。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一声命令,立刻就得放下一切,立刻奔向医院。很多外科医生说,他们常常在梦中惊醒,总感觉有什么事情。于是,打电话问值班医生,知道患者安然无恙,才能再次安睡。然而,恰恰是医生的这种“不踏实感”,换来了患者的“踏实感”。
医学是爱的艺术,这是济医附院护士们的信条。
“从洗头、洗脸、剪指甲到擦身,她们什么都帮我们做,而且个个柔声细语,自己的孩子也做不到这一点啊!”在济医附院骨关节中心住院期间,患者常常感慨不已。关节置换手术后需要卧床,有的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结,富有经验的护士们先给他们喂食蜂蜜来通便。如果还不行,护士们还会用手帮助他们把大便抠出来,患者和家属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
拍背、吸痰、洗脚、擦身、剪指甲……这些事情早就成为济医附院的日常护理规范,护士们从未当成分外之事。
这些都是济医附院骨关节中心、产科、眼科等医疗科室的无陪护病房里最常见的情景。无陪护病房,确切地说,就是没有患者亲属或患者家庭聘请的护工陪护的病房,全部护理工作由医疗科室的护士承担。
骨关节中心是济医附院实施无陪护病房的最早科室。“我们要去做一个医务工作者出于对患者生命的关爱应该去做而却很少有人做到的事情;我们要以更专业更细致更有爱心的护理去圆患者们过去根本不敢奢望的一个梦。”骨关节中心主任助理张玉革道出实施无陪护病房的原因。
在这里,护士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与患者建立紧密联系,从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输液穿刺、第一次用药、第一晚睡眠,就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谊,使患者时时感觉到医护人员在关心他;她们注意“每一个护理过程”,从方方面面体现出对每一位患者的个性化服务。根据病情在不影响患者吃饭和休息的时候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在患者想休息的时候,能有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当患者孤独需要亲人陪伴时,能及时得到满足……
济医附院无陪护病房的开设,将所有的患者家属从紧张忙碌、疲于奔命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这是济医附院护理工作的重大改革,是对患者的护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跨越,是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其实,实施生活护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随时掌握和监护患者的病情。一位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入院,护士在给他接小便时发现血中带红,疑是血尿,立刻报告大夫,及时诊断出是膀胱损伤,给予施救。还有一位患者,突然发烧38度,通过护理发现患者尿液呈深褐色,判断是胆红素尿,马上汇报医生组织肝胆外科会诊,诊断是急性胆管炎,立刻给予治疗,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在这里得到酣畅淋漓的体现。在病房里,医生一有空就会来和患者进行充分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护士们更是把病房当作她们的工作场所,就连麻醉医师也从患者一入院就开始跟踪患者。因为只有了解,才能配合;只有把握好患者的各方面因素,才能做好周密、严谨的安排,才能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这里的医生护士技术水平高、服务好。心脏外科全体工作人员,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了了我们十年来的一个心病!”“这是一个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的医院。”由于激动,刚从心脏病阴影从健康走出的女儿,高明印说起来声音颤颤的。
“你看,她的指甲、嘴唇现在已经发红了,吃饭也比以前强了,精神头好多了。”妈妈拉过小月廷的手说。小月廷满目含笑,甜甜地看着大人们,此时已看不出她曾经是被多种病魔缠身的女孩了。
“悬壶济世恩,妙手回春情。一线希望在,百倍努力心。”“我这四句话末尾四个字是有意思的,连起来念是‘恩情在心’,我文化水平不高,想了一晚上才想出来。”高明印说。
文/中海 石如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