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头部图片
栏目导航
基层团组织 理论研究 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 团务管理

会员中心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作者:    文章来源:团委    点击数: 739     更新时间:2013-04-23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延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校园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开展志愿行动,则需要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持续发展,需要从志愿者的精神内涵出发,以事业的角度,深入研究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规律,克服当前发展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

  (一)志愿者行动的“俗化”倾向

  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志愿者行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致使志愿者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这样的活动形式,在志愿者发展的初始阶段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志愿者事业的认识加深,只重形式而不重内涵的活动,只会损害志愿者的成熟形象,更谈不上育人的功效。“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等现象值得深思。

  (二)志愿者组织的“稚化”倾向

  随着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虽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还有许多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志愿者组织建设处在低位徘徊中。

  志愿者组织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由于多数指导者和组织者缺乏管理志愿者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要求,导致志愿者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太多,形成的经验和建立的有效机制太少。其次是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队伍建设的层次感不明显,志愿者服务层次难以提高。同时,志愿者骨干新陈代谢过快,致使骨干队伍青黄不接,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再者,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和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许多原来服务较为出色的项目都会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而新发展的项目也往往不够深入持久。

  (三)志愿者管理的“行政化”倾向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要获得持久、稳定、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应首先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以准确、公平的定位,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价值承认。受“一有队伍就想管理”的行政思维影响,志愿者组织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被看作免费的劳动力,随意管理,到处指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志愿者希望在自愿、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奉献爱心、提供服务,但是高校对志愿者组织的行政化指导和志愿者组织的社团化管理模式,都制约了广大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社员,紧密参与组织的事务,从而承担了过多的组织义务。普通志愿者与组织之间这种紧密捆绑的模式,必然导致普通志愿者在“要我参加”的组织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在“我要参加”的志愿者实践中的服务时间反而不多。大学生最优先考虑的是弹性,因为青年人经常有突然的其他活动计划和固定的志愿服务冲突,所以,自主的选择志愿服务时间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志愿者自觉自愿参与志愿者活动,履行的是精神契约,对志愿者的管理相应的应该采取柔性的松散型的管理,以协调和激励为主,淡化管理的色彩。对于志愿者行动的组织和发展任务,可以吸收有热情的骨干志愿者参与。

  (三)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障碍

  志愿者组织在高校内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社会。由于高校与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所以作为连接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纽带的志愿服务网络建设还很落后,服务项目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出现社会化障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受自身发展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公民社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志愿者活动,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仍然比较笼统,不利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资金的短缺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有限的一点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诸多因素使志愿者行动难以走上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阻碍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进程。

二、实现三个转变,推进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一)以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行动为中心

  “重活动而不重行动”是当下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存在的突出现象。活动和行动虽是一字之别,深层内涵却大不相同。活动侧重于形式,表达外部特征。行动侧重于实质,体现时空延续。活动是点和面的结合,而行动是点到线深入。志愿者行动如果光有横向的壮观,而没有纵向的深入,就会像绚丽的浪花一样,稍纵即逝。

1、抓住根本内涵,体现时代气息。

  志愿者行动究其本质在于“奉献、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弘扬和公益行动的自觉参与和坚持。深人挖掘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的内涵,注重其实质意义,是保障志愿者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方向。高校目前的志愿活动或多或少带有政治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必须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

2、在活动中拓展,在行动中推进 

  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影响力的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引起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但是,伴随志愿者事业的深入,仅仅依靠轰轰烈烈的活动,已经不能符合志愿者事业内在的发展要求。因此,依托各种活动形式加强宣传的同时,要高度重视长期的服务机制的建立,让志愿者服务在行动中不断推进和深化,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青年志愿者组织要适应这一规律,以完成自身机制的转型。

  (二)以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作为教育的载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实践中的教育,组织者的使命是为志愿者搭建实践的平台,提供社会锻炼和精神价值实现的渠道。从志愿者事业发展的角度,志愿者服务网络和服务项目的建设,是志愿者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1、项目是关键环节,管理是必要环节。

  志愿者事业的价值体现为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行动。志愿者与特需群体,公益领域的服务通道建立,是志愿者行动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当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果没有相应可供选择的服务项目,势必会造成志愿者无所事事和一哄而上的不良局面,影响组织的发展和志愿者的热情。

  如果把志愿者事业视作一条生产线,那么志愿者服务项目是生产线顺利运转的基础。只有志愿者有可为之事,志愿者事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否则,志愿者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建立具有活力又科学规范的志愿组织管理机制,对服务项目的完善和与时俱进,对受助对象的承诺和持续服务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乏组织管理的志愿者行动也是难以持久。

2、拓展服务项目,尝试招标立项 

  随着高校志愿者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有的服务形式和项目建设一时难以跟上队伍发展的步伐。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和改进组织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形式和服务项目的创新和拓展。除了传统的弱势群体服务、文明宣传服务之外,应鼓励志愿者在各种社区发展服务、公益活动服务、环境保护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展预防性的志愿者服务,如社会研究、教育等工作,以扩大志愿者服务的范畴。大胆借鉴外国经验、学习港澳经验,进行服务项目的创新。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运用志愿者本身不同的才能、经验和专业知识,建立富有特色、具有实效的服务平台,是拓展志愿者服务项目的有效补充途径。志愿者组织可以采用项目招标的形式,鼓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成小组,以样板模式为参照,主动走向社会,开辟新的服务项目。志愿者服务项目招标制度,是“以志愿者自身特色结合社会需求,以自身的发展促进组织发展”的新型模式,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志愿者组织自始至终要给予宏观指导、过程协助和效果监督,并对富有成效的服务项目和小组给予充分的激励。

3、树立服务品牌,发挥社会效益

  品牌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生命线,品牌越高志愿事业的边际效应越大。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要做好品牌,首先要正确认识品牌的意义。有了品牌必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有机会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但品牌不是徒有其表的包装,而是志愿者的精神内涵与组织行动的完美体现。打造品牌项目,首先根据志愿者组织的自身优势,找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黄金点。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是品牌项目的基础。其次要坚持高标准持续战略, 精心组织,成熟运作,突出成效,争取与社会产生联动效益。第三,要主动宣传,树立形象,发挥志愿者品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比较英国的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品牌效应还有很大潜力。如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青年志愿者行动进行主动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声势,扩大社会影响力。当然, 也可以采用大学生擅长的理论研讨会、事迹报告会、图片展、文艺演出等宣传形式,形成理性共识与情感冲击力的结合。

  (三)以德育为中心转变为以事业为中心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校党政领导,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模式运行。由于受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往往偏重于志愿者行动德育功能的实现,多动口而少动手,附加了过多的政治意识而忽略了志愿者事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志愿者事业的良好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保障。

1、事业是基础,德育是属性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事业,大学生是主体,利他是本质,德育是功能属性。志愿者行动以“自觉自愿”为原则,区别于以往大学生各种教育或管理活动。德育作为志愿者行动的重要属性,它的实现形式有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实践中自然实现的过程。要想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大学生思想德育建设方面的作用,必然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正确运用载体,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固本而逸香,欲速则不达。

2、着眼于德育,着力于培育。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它的精神高度和时代内涵,受到大学生的崇尚,并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志愿者事业在我国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尽管有了精神的高度,但在操作上,很多高校还把志愿者行动视同于团学活动,习惯于从教育人手,而忽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内在需求。重发动,而不重行动,重队伍而不重机制,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制度和经费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服务的效果。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上应该更好的发挥组织、引导功能,使志愿者行动立足基层、长久坚持、扎实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起来,取得更大成效。(转载自山东共青团网)



  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2005~2015 共青团济宁医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邮编:272067. 电话:0537-3616085
团委新浪微博
Baidu
map